影片內動態外觀與條狀圖數據對比可更快了解本篇內容:

AMD Ryzen 9000系列與Intel Core Ultra 200S系列在桌機市場上,從去年推出至今,大約會有兩年的產品週期;也代表著去年下半年上市後,預期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會看到新架構推出。
在這段時間中,效能其實並非原地踏步,兩大品牌陸續透過BIOS優化、新增進階選項,以及Windows系統更新來進一步改善表現。
因此許多在剛上市時的測試數據,放到現在重新比對,可能會有些不同的結果;尤其在遊戲效能方面,經過多次更新後的實際表現,通常會比初期更好。

許多主機板品牌在下半年度推出新版高階AM5 X870E晶片組,AORUS一口氣推出6款以X3D為名的新系列主機板。
本篇主角為X870E AORUS PRO X3D ICE,採用最高階X870E晶片組,同屬ICE定位追求全白色系的外觀。

首先看到主機板全貌:
導入Computex發表的X3D Turbo模式2.0,ATX尺寸採用DriverBIOS、Front QC-USB 65W、Wi-Fi 7、伺服器級8層板PCB、2倍銅增強技術、Ultra Durable超耐久等設計。
右下散熱片印上新設計AORUS圖案,依光線不同會產生變化顯得相當獨特且漂亮,第一眼看到頗有Final Fantasy Logo圖案感。

主機板下方:
PCIe 5.0 x16(PCIe UD Slots提供10倍承重強度)、PCIe 4.0 x4、PCIe 3.0 x2插槽各一;PCIe 5.0 M.2、PCIe 4.0 M.2插槽各二。
音效採用Realtek ALC1220晶片,最高7.1聲道輸出,後端音源孔支援DSD音訊。
有線網路使用Realtek 5GbE晶片,無線網路則為Qualcomm Wi-Fi 7 QCNCM865。

主機板上方:
右方4 x DIMM DDR5支援4800~5200、5600~9000(OC),最高支援到256GB, 配件附有DDR Wind Blade主動散熱風扇適合高時脈或超頻環境,安裝後溫度最高能再降低約10度。
右方前置QC-USB 65W(PCIe電源供電)、HDMI插座(1920×1080@30 Hz)、除錯燈號。
技嘉並聯式數位供電設計,採用18相(9+9並聯式)VCORE Phases(110A SPS) + 2相MISC Phase(60A DrMOS) +2相SOC Phases(110A SPS)。
VRM散熱護甲搭載Thermal Armor Advanced設計,標榜10倍大散熱表面積與12W/Mk高效能導熱墊所組成。

IO配置:
HDMI / POWER、RESET、Q-Flash Plus、CLEAR CMOS按鈕 / 5 x USB 3.2 Gen 2 Type-A (紅色) / 3 x USB 3.2 Gen 1 / 2 x USB Type-C (USB 3.2 Gen 2) / 2 x USB4 Type-C (DisplayPort) / RJ-45埠 / 2 x天線連接埠(2T2R) / 2 x音源接頭 / S/PDIF光纖輸出插座。
IO檔板打孔設計標榜最高溫度可再降7度,內建10GbE有線網路與最新Wi-Fi 7無線網路,支援WIFI EZ-Plug設計可簡便安裝天線,磁性底座天線支援最高達5dbi定向訊號增益與4dbi全向訊號增益。

背面採用PCB Thermal Plate,全覆蓋金屬散熱背板設計,強調散熱效能提升14%,加上更全面保護主機板與提升結構穩定性。

左下M.2 Thermal Guard L散熱模組加大面積;右下M.2 Thermal Guard Ext.大型散熱片覆蓋下方提供1 x Gen 5 M.2與3 x Gen 4 M.2 Slots,支援M.2 EZ-Latch Click與Plus免螺絲快拆設計。
M.2底板導入EZ Flex技術,運用彈性底板搭配高導熱膠片增加貼合度並最高可降溫達12度。

AORUS導入UC BIOS 2.0介面強調直覺式使用體驗和快速搜尋功能,將常用功能與資訊放入簡易模式。
BIOS版本F4c(2025/10/27),AMD AGESA 1.2.0.3g,9000系列期間更新過9600X、9700X 105W提升效能,相對溫度也拉高許多,需要搭配360水冷較佳。
也有因記憶體延遲率太高、4DIMM時脈與穩定度強化的更新,以及近期網路新聞提到將有RDSEED安全性更新。

進階BIOS選單,主打X3D Turbo模式2.0,透過內建AI模型及硬體調整線路,即時偵測系統負載狀況,動態最佳化X3D處理器的超頻參數設定,為X3D用戶提供更高的效能表現:
Max Performance模式運用PBO超頻技術,將生產力提升至最高效能;Extreme Gaming模式則是關掉SMT同步多執行緒與雙CCD會關掉一個,讓9950X3D在CPUZ顯示8核8執行緒。
類似先前Ryzen Game Mode,X3D Turbo 2.0強調提升遊戲效能最高近25%(官方影片參考數據為1080p)。
記憶體為KLEVV DDR5 6000C30,參數設定手動改為CL28 36-36-72 1.4V,開啟XMP/EPOX High Bandwidth Support、Core Tuning Config改為Legacy,將這對DDR5在AM5平台最佳化。

接著對照組使用Intel Core Ultra 9 285K搭配較平價的Z890 AORUS ELITE WIFI7 ICE白色主機板。

散熱護甲設計對於主要M.2搭載Thermal Guard L提升6倍散熱面積;其餘3個M.2插槽使用M.2 Thermal Guard Ext.覆蓋。

VRM區域同樣用Thermal Armor Advanced設計,比傳統設計大4倍散熱表面積與5W/Mk高效能導熱墊所組成。
數位並聯式供電,分為16相(8+8並聯式)VCORE Phases(80A SPS) + 1相VCCGT Phase(40A DrMOS) +2相VCCSA Phases(80A SPS)。

IO連接埠左起:4 x USB 2.0 / 2 x USB 3.2 Gen2 Type-A / DisplayPort / Intel Thunderbolt 4 (USB4 USB Type-C) / 3 x USB 3.2 Gen1 / RJ-45埠 / 2 x天線連接埠(2T2R) / 2 x音源接頭 / S/PDIF光纖輸出插座,IO檔板打孔降溫設計。

UC BIOS介面選擇Tweaker,將GIGABYTE PerfDrive由預設Intel Default Settings – Performance改為Extreme。
(Intel Extreme模式效能比Performance略高,提升幅度比AMD X3D的Max Performance低許多)
透過DDR5 XMP Booster選擇DDR5 8400並優化參數為 CL38 48-48-120 2T,開啟High Bandwidth、Low Latency。
200S平台上市初期因遊戲表現不佳,今年2月左右推出0x114 BIOS搭配Windows更新加強,4月下旬再推出0x118 BIOS內建200S Boost選項將DDR5自動超頻至8000再優化,近期又有PPM、DDT新驅動,搭配APO技術標榜會有更好的遊戲表現。

測試平台:
CPU: AMD Ryzen 9 9950X3D / Intel Core Ultra 9 285K
MB: X870E AORUS PRO X3D ICE / Z890 AORUS ELITE WIFI7 ICE
DRAM: KLEVV CRAS V RGB DDR5 6000 CL30 16GX2
VGA: GIGABYTE RTX 5080 GAMING OC 16G / 576.28
SSD: XPG GAMMIX S70 BLADE 1TB / SAMSUNG PM9A1 1TB
POWER: InWin PII SERIES P130II
Cooler: InWin AR36 White
Case:InWin Shift E-ATX Chassis
OS: Windows 11更新至2025H2 26200 / 電源選項高效能
* 效能分數表現會因使用情境、配置及其他因素而異,僅供參考。
平台照片先不安裝顯卡,運作時更能完整呈現讓X870E AORUS PRO X3D ICE外觀。

InWin新推出Shift開放式機殼,鋁合金搭配白色平台讓外觀更具一體性,是一款目前市場中相當特殊的設計,可做為測試平台、遊戲主機或硬體展示平台。
上左右三方可安裝0°~90°各散熱延伸翼,可安裝360水冷或高階顯卡水冷,也能加裝風扇強化局部散熱。
儲存裝置與電源支架除了安裝在原本位置,一樣能安裝在散熱延伸翼,並支援雙電源安裝,整體擁有高度模組化設計,也能藉由專屬3D互動式APP快速了解從安裝到調整的步驟。
同時支援ASUS BTF、MSI Project Zero與GIGABYTE Project STEALTH系列背插主機板。

兩個平台同樣以Windows11 25H2與NVIDIA 5080驅動581.57進行測試。
以下9950X3D透過BIOS內X3D Turbo Mode 2.0選項,遊戲時選擇Extreme Gaming、CPU或生產力測試選擇Max Performance,以追求X3D最強效能表現。
CPU-Z:
9950X3D 16核32執行緒 => Single Thread 906、Multi Thread 18018.7、Multi Thread Ratio 19.89;
CINEBENCH R23:
CPU (Multi Core) => 45663 pts;CPU (Single Core) => 2298 pts;
CINEBENCH R24:
CPU (Multi Core) => 2607 pts;CPU (Single Core) => 144 pts

285K 8 P-Core + 16 E-Core共24核24執行緒=> Single Thread 925、Multi Thread 18717.7、Multi Thread Ratio 20.24;
CPU-Z單獨測P-Core與E-Core效能:
P-Cores 8核8執行緒=>Single Thread 920.3、Multi Thread 6247.2;
E-Cores 16核16執行緒=>Single Thread 745.8、Multi Thread 11924;
CINEBENCH R23:
CPU (Multi Core) => 42602 pts;
CPU (Single Core) => 2404 pts;
CINEBENCH R24:
CPU (Multi Core) => 2478 pts;
CPU (Single Core) => 148 pts

先前兩篇對比文分別是U5 245K與R7 9700X、U5 235與R5 9600X,當時提過以CPU-Z來看,兩個架構IPC效能在同時脈下差異不大。
由9950X3D與285K單線程(簡稱ST)最高皆為5.7G,而285K P-Core領先2%左右可證實;
此外多線程(簡稱MT)表現,9950X3D藉由SMT同步多線程技術將16核模擬程32執行緒,增加約20~30幾%效能;285K則由混合核心構成的24核24執行緒。
MT由285K領先約3.8%,而這代E-Core效能提升到P-Core 80%效能,不像12~14代只有約50%左右,讓E-Core實用度有所提升。
285K E-Core 16核16執行緒對比CPU-Z數據中5950X 16核32執行緒,ST高約15%,MT還可以打平,這部份相當有趣。
CINEBENCH R23與R24的ST由285K些微領先,MT則由9950X3D表現較佳。

Geekbench 6:
9950X3D => Single-Core Score => 3549;Multi-Core Score => 24596

285K => Single-Core Score => 3407;Multi-Core Score => 24548

9950X3D
x264 FHD Benchmark => 116;FRYRENDER:Running Time => 35s;

285K
x264 FHD Benchmark => 132.8;FRYRENDER:Running Time => 43s;

CrossMark:
9950X3D總分2655 / 生產力2297 / 創造力3328 / 反應2081;

285K總分2786 / 生產力2456 / 創造力3266 / 反應2528;

SPECworkstation 4.0新版本加入AI/ML測試項目,此工作站專業測試軟體涵蓋範圍相當廣泛,涉及許多CPU或GPU效能項目,其中有不少軟體是許多人日常生活中使用或聽過的軟體,更能貼近實際使用,是一款項目豐富並同時測穩定度的全面性軟體。
9950X3D,後面%數以285K效能做基礎(分母)對比。

285K

以上這些測試,除了常見知名軟體之外,也有工作站軟體進行多款實際應用的測試,對於9950X3D運用SMT技術與285K使用大小核混合技術,這兩者在多工表現的不同會有更清楚的呈現。

DDR5頻寬測試:搭載KLEVV CRAS V RGB DDR5 6000 CL30;
9950X3D運行時脈6000,參數設定CL28 36-36-72 1T 1.4V,開啟XMP、High Bandwidth Support、Core Tuning Config改為Legacy。
AIDA64 Memory Read – 84752 MB/s、Write – 88025 MB/s、Latency – 66.0ns;

285K運行時脈8400,參數設定CL38 48-48-120 2T 1.45V,並開啟High Bandwidth、Low Latency。
AIDA64 Memory Read – 129.23 GB/s、Write – 109.31 GB/s、Latency – 76.1ns;

過程中花了許多時間比較DDR5時脈與Latency不同的影響:
先前提過AM5 DDR5 6000與8000表現幾乎差不多,本篇9950X3D實測幾個遊戲出現幀數幾頁以下或最多到10幾幀小落差;
DDR5 6000對比Core Tuning Config選項差異,Auto時Latency為72.8ns、Legacy時Latency為66ns,遊戲時FPS差異也相當微小。
另外想要達成6000 CL26相當困難,手邊其他兩對高時脈DDR5 7600與8200(9066)加壓到1.45V也無法開機,推測要體質極強Hynix A-Die顆粒才有機會。
Intel 200S系列能達到更高時脈與頻寬提升勝過AM5,不過因記憶體控制器位置變動,Latency普遍落在80ns左右,透過BIOS選項最佳化有機會達到72~76ns水準,這部份AM5表現明顯較佳。
285K分別設定成DDR5 8400與6000C28進行比較,4K落差約幾幀以下,1080p約有3~10幾幀,DDR5時脈在遊戲差異與9950X3D相似都相當微小。

目前網路上DDR5優化趨勢,AMD平台追求低CL參數、低延遲與高頻寬選項;Intel平台需要高時脈,放寬參數、高頻寬與低延遲選項。
先前對比文章將AM5平台搭配同一款DDR5 8200(Hynix)以6000C28測試,有網友認為不太對等;這次改用入門DDR5 6000C30(Hynix)同樣能用6000CL28與8000以上高時脈搭配雙平台測試。
個人認為選擇體質好的顆粒,透過手動降低參數或提升時脈,會比挑選出廠高時脈或更高價位的DDR5務實許多,畢竟近期記憶體漲價幅度相當驚人…

接著是遊戲部分:
AMD X3D架構歷經5000X3D、7000X3D,到這次9000X3D導入第2代3D V-Cache,將額外記憶體放到CPU核心下方,讓溫度與效率表現比起前兩代X3D更佳。
為避免同一款遊戲有4張導致圖片過多,將以9950X3D 4K為主,1080p用文字補充,後方括號為對照組285K。
FINAL FANTASY XIV:Dawntrail –
預設畫質HIGH,4K => 30342 (23809);1080p => 49068 (32020)

FAR CRY 5 極地戰嚎5, 3D特效為極高模式 –
1080p => 最低268 (161)、平均327 (218)、最高383 (306)、已渲染幀數19292 (12855);
4K => 最低138 (149)、平均155 (165)、最高176 (188)、已渲染幀數9151 (9752)

Assassin’s Creed Odyssey刺客教條:奧德賽,畫質設定極高 –
1080p => 133 (156) FPS、最低58 (64)、最高301 (220)、總幀數8616 (9873);
4K = > 94 (103) FPS、最低53 (50)、最高234 (205)、總幀數5986 (6485)

Tom Clancy’s Rainbow Six Siege 虹彩六號:圍攻行動
影像品質最高、DLSS超高效能 –
1080p => 497 (455) FPS、最小362 (372)、最大624 (529)、總運算畫面數38588 (35173);
4K => 321 (354) FPS、最小255 (282)、最大390 (429)、總運算畫面數24927 (27472);

DIRT 5 大地長征5,畫質設定Ultra High (FPS):
1080P => Average 301.7 (299.4)、Minimum 198.7 (121.8)、Maximum 460.6 (360.4)、Low 1% 254.3 (251.6);
4K => Average 164.5 (160.8)、Minimum 94.7 (84.4)、Maximum 222 (317.4)、Low 1% 131.4 (130.6);

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 古墓奇兵:暗影,影像設定為最高、DLSS 極高效能–
1080p => 幀格渲染:64633 (46446)、平均幀率:422 (298);
4K => 幀格渲染:50715 (43603)、平均幀率:327 (280);
285K在這款遊戲中,4K與1080p差異相當小,與其他遊戲表現明顯不同,測過好幾次還是差不多,最後依照測試結果呈現。

HITMAN 3 刺客任務3,畫質設定最高、開啟DLSS 超高效能、畫格生成:
1080p => Overall Score 245.81 (244.19) FPS;
4K => Overall Score 182.90 (171.38) FPS;

Call of Duty 決勝時刻:現代戰爭II 2022,畫質設定極端、DLSS究極效能:
1080p => 平均幀數246 (248);4K => 平均幀數203 (216)

Cyberpunk 2077 電馭叛客2077,支援DLSS 4技術的遊戲,畫質與光線追蹤皆設定Ultra、DLSS Ultra Performance、Multi Frame Generation 4X:
1080p =>Average FPS 584.38 (582.76)、Min FPS 494.13 (505.40)、Max FPS 678.36 (663.49)、Number of Frames 37549 (37444);
4K =>Average FPS 327.62 (328.83)、Min FPS 303.66 (304.17)、Max FPS 354.14 (354.31)、Number of Frames 21048 (21125);

Black Myth: Wukong黑神話:悟空,設定為影視級與光線追蹤超高、開啟TSR與幀數產生器:
1080p => 平均幀率180 (168)、最低140 (137)、最高215 (198);
4K => 平均幀率151 (142)、最低128 (123)、最高175 (164)

F1 24,Detail Preset設定Ultra High並開啟DLSS Ultra Performance與NVIDIA DLSS FG on:
1080p => Minimum FPS 365 (313)、Average FPS 407 (406)、Maximum FPS 434 (435);
4K => Minimum FPS 222 (217)、Average FPS 240 (244)、Maximum FPS 251 (258);

Monster Hunter Wilds 魔物獵人 荒野,開啟畫格生成與光線追蹤高、畫質極高、DLSS畫質優先:
1080p => 平均幀數165.37 (163.65) FPS,分數28065 (27857);
4K => 平均幀數113.80 (112.12) FPS,分數19421 (19148)

Diablo IV 暗黑破壞神IV,開啟DLSS平衡、品質設定光線追蹤超高:
畫格生成關閉、1080p => 218 (152)FPS;4K=> 115 (127)FPS;
畫格生成2X、1080p => 346 (318)FPS;4K=> 184 (200)FPS;
由於5080在1080p開啟畫格生成3X以上就會達到設定上限400 FPS,所以只用最高2X來對比。

X3D架構為FINAL FANTASY XIV:Dawntrail帶來極大助益,9950X3D不僅1080p領先約53%,連4K也有27%,對喜好此款遊戲的玩家是一個好消息。
以上是個人經常用來測試的13款遊戲平均幀數或總分來看:
9950X3D在1080p領先的還有極地戰嚎5、虹彩六號:圍攻行動、古墓奇兵:暗影、黑神話:悟空、暗黑破壞神IV,勝出占比達6/13。
4K領先則有古墓奇兵:暗影、刺客任務3、黑神話:悟空,勝出占比達4/13。

285K在1080p勝出的遊戲僅刺客教條:奧德賽,勝出占比1/13。
4K表現285K勝出的有極地戰嚎5、刺客教條:奧德賽、虹彩六號:圍攻行動、決勝時刻:現代戰爭II 2022、暗黑破壞神IV,勝出占比5/13。
13款遊戲中1080p有6款、4K有4款,因落差幀數低於3%,所以列入誤差;所以表現在伯仲之間的遊戲,在1080p有6/13、4K則有4/13。
其中極地戰嚎5、虹彩六號:圍攻行動、黑破壞神IV,1080p由9950X3D明顯領先,切換到4K時反而變成285K領先的情況。

今年初看過網路上1080p、2K、4K遊戲幀數對比顯示,9800X3D在1080p解析度下大幅領先200S及9000系列;2K解析度差距縮小;4K解析度下,多數遊戲差距僅剩幾幀。
目前這幾款遊戲對比測試,9950X3D更到最新系統與BIOS版本,也用上最高遊戲效能選項,1080p大幅領先並不多,但確實擁有較多款遊戲的效能優勢。
4K幀數看起來是有來有回,較少出現大幅領先的狀況,也許是每個遊戲軟體架構或上半年一連串的更新優化有關,AMD與Intel都透過更新優化努力來提升遊戲表現對消費者是一件好事。

燒機溫度與耗電量表現:
室溫26.5度,9950X3D運行AIDA64 Stress CPU、FPU全速時:
HWMonitor中Package在Temperatures顯示最高87.9度與Powers 241.21W;CCD #0最高87.8、CCD#1最高92.6度,Core 0~15約68.5~79.2度、瞬間最高79.8度;時脈4552~4737MHz。

室溫29度,285K運行AIDA64 Stress CPU、FPU全速時:
HWMonitor中Package在Temperatures顯示最高81度與Powers 234.55W,P-core約62~78度、瞬間最高80度,時脈5.2~5.4GHz;E-core約72~76度、瞬間最高78度,時脈4.6GHz。

9950X3D搭載一體式360水冷在燒機溫度表現相當不錯,不像105W的9600X、9700X還會達到90幾度,不過9600X以上都要搭載360水冷較佳。
285K在首發文就搭載過雙塔風冷測試,燒機溫度頂多80幾度,在3nm加持下,高階200S能搭配雙塔風冷並降低散熱器等級需求,這方面會比9000系列較好。
此外,燒機時脈9950X3D偏低,與285K E-Core差異不大,約在4.6~4.7GHz遊走。

功耗表現部分,由於9950X3D開啟Max Performance,在生產力效能明顯提升許多,連帶燒機時最大功耗也從原本約200W拉到比285K略高的數據。

Windows 11電源選項高效能:
安裝5080顯示卡整機功耗表現:桌面待機時,9950X3D約101W、285K最低約70W,AIDA64 Stress CPU、FPU全速時,9950X3D約333W、285K約299W;
運行Cyberpunk 2077 4K測試模式:
9950X3D瞬間最低436W與最高459W、大多時間約為452W;
285K瞬間最低458W與最高483W、大多時間約為465W。
整機的待機功耗由200S勝出,也與先前兩篇對比差不多;燒機功耗則是9950X3D較高,有可能是X870E雙晶片組讓耗電量略高的緣故。
遊戲時9950X3D開啟Extreme Gaming最佳化,僅有8核心8執行緒讓遊戲功耗表現較佳。

AMD Ryzen 9 9950X3D與 Intel Core Ultra 9 285K搭載技嘉5080對照數據表格:

AORUS針對目前相當熱門的X3D系列推出專屬六款主機板,外型設計比起先前型號更加進化,其中主打白色系的ICE型號外觀相當好看。
搭配自主研發的X3D Turbo模式2.0提供更高的效能表現,實測比較在Max Performance模式在多工或生產力提高不少;Extreme Gaming模式在1080p依遊戲架構不同會有2~3%到10幾%以上的幀數提升。
這兩種模式相當好用,可依使用情境不同開啟對應的模式,將X3D效能再往上提升,發揮到更極致的效能。
另外AORUS主機板不論是X870E或Z890,BIOS內皆提供CPU與DDR5調校的豐富選項,對於體質較佳或散熱足夠的硬體能給予更高效能的自由度。

結合前兩篇A、I對比文章的結論,AMD 9000非X3D系列與Intel 200S系列在預設值時單核IPC差距不大,遊戲成績多半呈現拉鋸,在同時脈下甚至偶爾會看到200S小幅領先。
多工部分則維持兩家各自的拿手路線:AMD用SMT帶來20~30%的增益,而 Intel則以眾多具備約P-Core八成效能的E-Core來提升生產力。
從先前測試資料推估,U5 245K在生產力上能挑戰R7 9700X,最近測到U7 265K也有部分超越R9 9900X的情況。
而近期網路上爆料新聞指出AMD下下一代Zen7架構將改用大小核設計,考量到輕薄筆電與遊戲機Z2E皆已採用大小核,看起來混合核心會是未來能更有效提升多工生產力的設計。
複習先前U5 245K越級挑戰R7 9700X生產力與1080p遊戲實測表格:

另一篇是R5 9600X對比U5 235生產力與4K遊戲搭配5080表格:
(若有興趣可回頭參考這篇文章對於兩大平台結論,有更詳細的優缺點分析)

由於9000系列有X3D更高階的遊戲加強版,在1080p能拉出明顯差距,但就算是最高階9950X3D在1080p遊戲當中有近半數能贏過285K,拉到 4K遊戲時領先幅度明顯縮小,看來目前尚沒有新架構能在1080p或4K全面領先。
個人認為選擇CPU還是需要把價格、效能、核心數、內顯、生產力、遊戲表現、功耗與溫度一起納入考量;主機板則涉及品牌、價格、晶片組規格、BIOS穩定度、硬體相容性與平台延續性,這些因素交錯在一起,不太可能靠單一優缺點就下定論。
若拉高到整個平台層級,AM5 主機板能支援下一代Zen6,這點算是AM5最大的優勢。

在台灣市場9000X3D與同核心數的9700X、9900X相比,價格大約貴了五成;反倒是9950X3D與9950X價差約20%,單以價差來看9950X3D較為超值。
加上9950X3D多工表現也相當出色,不像9600X、9700X因核心數限制,就算有SMT技術,多工表現有時會明顯落後200S。
9950X3D兼具頂級生產力與1080p遊戲出色效能,對金字塔頂端的使用者吸引力相當高。
再加上X3D系列越出越多,近期甚至傳出可能有雙倍3D V-Cache達192MB的 9950X3D2,理論上有機會讓 2K 遊戲再往上推一點。

在本篇windwithme首先將平台更新到近期新版作業系統、BIOS、驅動程式再進行測試,不只帶來影片條狀圖、測試圖、表格,還花了大量時間調整X870E與Z890兩套高階平台,包含以同一對入門DDR5在兩平台做到最佳化、BIOS效能選項、燒機穩定度等。
最後把大量數據整合,再搭配遊戲實際截圖做比較,提供給對消費級最高階CPU有興趣的網友參考。
之後若有時間,也想分享9800X3D、9900X、265K等型號的對比測試,敬請期待😊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